最全的有機農業(yè)百科全書知識
一、堆肥知識介紹
1、堆肥發(fā)酵的意義
1)、經過高溫發(fā)酵可以殺死糞便中的病菌、蟲卵、雜草種子。
2)、發(fā)酵后,難易分解的纖維素、木質素等能夠被高溫微生物分解,更重要的是在腐熟后期會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對土壤形成團粒結構,改良土壤、增加CEC,保水保肥特別重要。
3)、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會產生各種酚、維生素、酶、生長素及類激素等物質,促進作物根系生長和對養(yǎng)分的吸收。
4)、發(fā)酵后有機肥更加安全,不會燒根。
2、堆肥分為普通堆肥和高溫堆肥
普通堆肥:堆內溫度一般不超過50℃,通常在15-35℃。腐熟較慢,對病蟲害和雜草不能徹底殺死。農戶常用的方法。
高溫堆肥:以秸稈、菌渣、雜草等含碳更高的有機質混合家畜禽類糞便,在好氣條件下產生高溫,堆內溫度高達60℃以上。高溫堆肥要注意調節(jié)碳氮比、含水量、pH。
表1:新鮮家畜糞尿、禽糞尿中主要成分含量(鮮基,%)
表2:主要作物秸稈的養(yǎng)分含量(干基,%)
3、堆肥制作過程
堆肥的過程是一系列微生物活動的復雜過程,是堆肥材料礦質化和腐殖化的過程。堆肥初期,礦質過程占主導,后期腐殖化過程占主導,高溫堆肥可分為四個階段。
發(fā)熱階段:堆溫由常溫上升到50℃左右,微生物主要為中溫好氣性微生物,如無芽孢桿菌、球菌、芽孢桿菌、放線菌、真菌和硝酸細菌等。先利用水溶性有機物迅速繁殖,繼而分解蛋白質和部分的半纖維素和纖維素,同時釋放NH3,CO2和熱量。
高溫階段:堆制2-3天后,堆溫持續(xù)保持在50-70℃,此階段以高溫性好氣菌為主,代替中溫性好氣菌,如普通小單孢菌、好熱褐色放線菌和高溫纖維素分解菌,主要分解半纖維素、纖維素和部分木質素。同時進行腐殖化過程。高溫階段一般將持續(xù)15~30天,當溫度大于65℃時,應通過翻堆降溫,最好覆蓋,防止分解過快,易損失氮素。
降溫階段:堆溫逐漸下降到50℃以下,此時中溫性微生物成為優(yōu)勢種群。腐殖化過程超過礦質化過程。此階段可進行定期翻堆,一般按照陳化期間30天,每7天左右翻堆一次即可。
腐熟保溫階段:溫度降至50℃以下,但高于氣溫,有機殘體基本分解,碳氮比降低,腐殖質累積明顯增加。微生物種群主要為分解腐殖質等有機物的放線菌、嫌氣纖維分解細菌、嫌氣固氮菌和反硝化細菌。堆體表層常形成真菌菌絲體為主所構成的白毛。此時不進行保溫,會導致新形成的腐殖質強烈分解,并逸出NH3。
4、堆肥腐熟的影響因素
水分:最好是最大持水量的50~65%(即手握成團,有濕潤感,觸之即散最為適宜),冬季減少。
通氣:通氣良好有利于好氣微生物的繁殖,通氣過量,不利于保溫保肥。后期要保持嫌氣的條件,利于腐殖質形成和減少養(yǎng)分損失。
養(yǎng)分:碳氮比為(25-30):1為基準。
溫度:高溫階段保持在50-60℃,腐熟保溫階段對內溫度逐漸下降并維持在30~40℃左右。
pH值:堆肥中的纖維素分解菌、氨化細菌以及多數有益微生物都適于中性或微堿性反應下進行生命活動。pH大于8.5和小于5.3,不利于微生物活動。過高還會引起氨的揮發(fā)。堆肥過程中會產生有機酸和碳酸,酸的積累不利于微生物活動,可加入石灰調節(jié)pH。